市第66中學書法教室內,教師正在指導學生寫毛筆字。(全媒體記者劉薇攝)
新疆網訊(全媒體記者劉薇)學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。連日來,記者走進烏魯木齊多所學校,所到之處,教育工作者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堂、融入日常,一草一木皆育人。
夯實教學主渠道 打造“大課堂”
“鄉(xiāng)間小路成了柏油路,運送的瓜果飄香千里……”3月14日上午,市第66中學思政教研組組長丁曉川正在檢查學生的“說家鄉(xiāng)”作業(yè),孩子們以圖文視頻多種形式展示家鄉(xiāng)的變化。
市第66中學是自治區(qū)疆內初中班首辦學校,學生來自全疆各地。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、自治區(qū)級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示范校”,市第66中學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教育教學,潤物無聲地講道理。
“思政課上老師沒有照本宣科,而是讓學生們主動搜集、尋訪家鄉(xiāng)變化,自然而然地感受政策惠民。”丁曉川說,學生的作業(yè)令人欣喜——學生阿依尼尕爾·吐爾洪展示了喀什古城的新舊變化,旅游發(fā)展促使更多“創(chuàng)客”來古城開設旅拍點、民宿,大家生活日新月異;學生阿依夏·艾麥提江講述了脫貧干部來村里宣講、給農作物找銷路幫助村民增收的經歷。
一份份作業(yè)背后,是學生們的觀察和思考,字里行間表達著感恩與認同。
“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,立足實際尋找素材,讓思政課通過形象化、通俗化、接地氣的語言和靈活的教學方法‘活起來’,從而啟智潤心。”丁曉川介紹,全校教師精心梳理各學科內容,覆蓋語文、數學、音樂、美術等全部學科,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文化自信等內容,實現“課程思政”的育人目標。
市第39小學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群,深挖語文、美術、數學、科學、勞動等課程的內在聯系,設計了校本課程《中國傳統(tǒng)古建筑的智慧》,在三、五、六年級試點教學。
市第39小學美術教師梁啟明說,各學科老師一起備課,選擇了《醉翁亭記》一文,語文老師解析文中對建筑的描寫,數學老師則帶領學生計算復刻醉翁亭的縮放比例,美術老師教學生手繪古建筑紋樣、設計制作雀替等。
“中式建筑是一種建筑風格,更是一種文化符號,體現了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價值觀。”梁啟明說,跨學科項目式教育深入挖掘各類課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“思政元素”,讓學生在鞏固各學科知識的同時,感悟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美學價值,增進文化認同。
構筑校園新場域 孕育“大文化”
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積淀,潛移默化、潤物無聲,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場域。
走在校園,一草一木皆育人。市第66中學校史館內,各篇章分別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歷程,以及黨和國家不同時期對教育事業(yè)發(fā)展給予的支持。
市第66中學辦公室副主任張燕茹介紹,校史館是所有學生入校的第一站,通過這些來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
課間時分,師生來到書法教室,提筆臨帖;歷史社團教室內,四壁展示著歷朝歷代的文物圖像;手工社團教室內,擺放著學生用軟陶自制的馕、葡萄等手作。
“這些都是學生鐘愛的校園打卡地,我們將中華文化基因的內核景觀化,賦予校園一景一物以教育意蘊,發(fā)揮環(huán)境育人的重要作用。”市第66中學信息資源科主任陳永斌說。
市第41中學創(chuàng)新全景式、沉浸式的育人場景,舉辦校園傳統(tǒng)文化節(jié),學生身著傳統(tǒng)服飾賞花燈、猜燈謎、對對聯、剪團花,感受文化之趣。
市第41中學德育主任南江介紹,學校開設了剪紙、武術、書法等社團,定期舉行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展示活動,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,引導師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
打造教育品牌 構建“大平臺”
采訪中記者發(fā)現,各學校將學校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,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,構建起育人大平臺。
自治區(qū)天山英才杜飛熠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杜飛熠執(zhí)教26年,近兩年負責天山區(qū)思政學科的教研工作。最近,他和天山區(qū)團結社區(qū)合作,辦起了周末思政課堂,為社區(qū)的學生和居民授課。
“最初是轄區(qū)的青少年來聽課,漸漸不少家長也都來聽,現已成為社區(qū)的‘金課’。”團結社區(qū)主任姜偉說。
市第76小學將“課堂”搬進博物館、走進酒泉衛(wèi)星發(fā)射中心開展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發(fā)射觀禮研學活動;市教育系統(tǒng)主辦的“祖國情中國行”研學實踐活動貫穿全年,分批組織學生赴故宮、中國科技館等地研學實踐……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同心同向,在潛移默化中鑄魂育人。
一些學校也開始探索開發(fā)利用教學資源,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。
最近,市第39小學的“和諧之音”社團成立了,面向三至五年級學生教授揚琴、古箏、熱瓦普、艾捷克等各民族傳統(tǒng)樂器。“各民族樂器同奏一曲,唱響和諧之音,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感受各民族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血脈相連。”該校音樂教師迪力努爾·吐爾迪說。
市第39小學黨支部副書記、校長郭寧介紹,學校還通過舉行開學禮、幼學禮、成童禮等引導學生學習中華禮儀,利用周末、寒暑假組織學生參與研學實踐知史明鑒,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育人全過程,讓石榴花開滿校園。